首页 > 天大新闻 > 正文
站到讲台中央——天津大学思政课建设五年纪实
发布时间:2024-03-18    

站到讲台中央

——天津大学思政课建设五年纪实

/本站记者 刘晓艳  图片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今年已经51岁的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孟国总有一种恍惚感:早已习惯当“配角”的他,忽然成了“主角”,还站在了“C位”。“思政课教师”仿佛成了一个专有名词,“那种使命感油然而生,自己身上的责任一下子就重了。”李孟国觉得这种巨大的变化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慢慢开始的,但五年前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绝对算一个“标志性”的节点。从那以后,思政课成为学生课表上最重要的课程,而思政课教师站到了讲台的中央。

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强调了党的领导对做好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领导的明确要求,为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了工作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是我们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的根本遵循。”天津大学孙兰英教授五年前在现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回忆起五年前的情景,孙兰英仍历历在目。

五年来,天津大学正是以此为指引,将建设好思政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让思政教师站在讲台中央,让思政课真正讲到学生心里,牢牢守住教育主阵地,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置顶头等大事

3月12日,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一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集体备课会举行。现场除了天大马院主讲这门课程的8位思政教师外,还有校党委书记杨贤金、副书记雷鸣等校领导,当天他们还有另外一重身份——这门课的授课教师,包括他们在内的五位校党委常委已经在上学期给未来技术学院等四个学院2021级的本科生讲授完一遍课程。当天的现场,每一位教师说课结束后,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思政课名师一一点评,帮着一起“磨课”。

在天津大学,像这样的集体备课会、磨课会,不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课,对于所有的思政课都已经是“家常便饭”。而在五年前,各门思政课的集体备课还多局限于教研室内部。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天津大学是一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年成立以来,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专任教师只有40人左右,且大多是以讲授全校公共课为主。没有本科、没有博士,全院的学生只有30名左右的硕士研究生。老师们科研没精力、也没心气,教书育人意识和能力都有待提高。这种情况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渐渐改变,尤其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相继召开以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仿佛一下子就从绿皮火车升级为复兴号。

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学校成立了马院建设领导小组,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带头听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

在校领导繁忙的日程表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是享有优先级的置顶要事。

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刚刚闭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杨贤金3月12日就参加了这次集体备课会。“怎么看我们的经济成就?”“政府工作报告中‘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怎么跟我们的学生讲透彻‘高端’的深层次含义,激发同学们科研报国的热情?”杨贤金和参加集体备课的思政课教师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同时也和大家切磋怎么才能让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一时间进课堂,“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非常生动的。我们要让学生悟透,要深刻把握世界观和方法论。”

李孟国说,全校思政一盘棋,让像他一样的普通思政教师现在和校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专家一起备课、研讨的情景,早已司空见惯。在他看来,从国家到天津市再到学校,对马学科建设的支持,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重视,这种氛围仿佛聚光灯一样,让思政课教师头上有了光环,成为讲台的主角。

在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颜晓峰院长的到来更是学校为这列复兴号配置的超强引擎。作为“马工程”和“马理论”专家,颜晓峰自担任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以来,以身示范,带领学院师生拼搏进取,使思政课教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在马理论研究和思政课授课水平上得到了显著提升。

“颜院长来之后,不仅搭建了‘房子’,还分好了‘房间’,使老师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变成了教学科研两手硬的‘多面手’。”学院副书记靳莹把颜晓峰院长到天大马院后的工作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她解释说,颜院长对学科和科研进行了重新梳理,有意识地引导大家做有组织的科研。对标对表建立了马理论的一级学科,重新梳理了二级学科,把整个学科的架子搭起来了;然后根据老师个人爱好和研究方向,重新梳理学科队伍,让大家的科研方向更明确。“现在学院70%到80%的教师都会主动申请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也不断涌现,这些都有力地反哺了教学。

青年教师栾淳钰赶上了这列复兴号,他在2017和颜晓峰院长几乎同时入职。“一来,马院就特别‘热闹’,各种机会非常多,我也格外忙碌。从马克思理论本科专业申报、博士点申报、第五轮学科评估……学院的发展几乎是一年一个大台阶。”

2017年入选天津市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现在师资队伍近百人,本硕博学生齐备……如今的天大马院无论在规模上、课程建设、学生培养、学术研究、宣传阐释、社会服务、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学院还获批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天大基地、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基地、天津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人文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中心等十余个平台基地。

站到讲台中央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的这句话,李孟国已经亲身体验到了:“连之前‘沉默’状态的老师都‘卷’起来了,马学科突然成了‘热门’,大家的心气都很高。”

孙兰英教授对此体会更深。参加座谈会之后的几年中,她忙得不可开交:深入探讨沉浸交互式思政课教学改革,主持天津市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获批天津市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思政课讲课大赛……她本人也入选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标兵人物”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荣誉,并成立了名师工作室。

对于青年教师栾淳钰来说,五年前的那次座谈会,他看了7遍《新闻联播》,反复学习的同时是发自心底的振奋和鼓舞。此后,他更是积极参与到各种思政课教学的展示和评比活动中,不断磨练自己讲课的功夫,并屡次获奖。上好思政课之余,他还参与到“团日活动进课堂”的活动中,担任化工学院的思政班主任,承担国家社科的项目并顺利结项……这也更坚定了他要打造“色香味俱全”的思政课,做一名“善育人,能科研”的优秀思政教师的人生追求。

“办大学就是办氛围”,氛围感拉满,原有教师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大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与此同时,学校也出台了一系列思政课教师本领提升和成长扶持计划,助力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如,通过实施思政班主任制度、暑期集中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实践锻炼;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增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型高级职称”系列;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奖励绩效办法,严格思想政治表现与师德师风考核等。

在引育思政教师队伍中,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严格按照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六要”标准,在政治过关、教学优先、科研过硬、师德高尚的原则下,建立起一套包括引进、培育、返聘、转岗、培训、退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学院还建立了“1+N+X”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1指全体思政课教师每年需常规培训一次。N指培训内容随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包括但不仅限于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师德师风、教学方法等。X指培训方式包括参加全国、教育部、天津市等各级各类专项培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或支部书记讲党课,参加思想时空等学术报告会议以及参与实岗锻炼、挂职锻炼等。

如今,天大马院思政专任教师已有80余名,其中45岁以下教师占60%,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0%,涌现出了一批深厚学生喜爱、教学效果优异的教学名师。

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在颜晓峰院长看来,思政课首先是一门课程,没有理论研究支撑的思政课是有可能“气虚”的。在他的带领下,学院思政教师队伍的科研氛围日渐浓厚,对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通过执笔铸文助推执教铸魂。如,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召开、党的理论出现重大创新之时,老师们总能第一时间撰写刊发理论阐释文章。党的十九大以来,学院教师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四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21项、青年项目7项、思政专项1项,教育部思政专项重大项目1项。师生开展理论宣讲总计千余场,足迹遍布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受众超40万人。

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构成了思政课堂的主力。与此同时,天津大学努力构建协同贯通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推动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结对共建,形成“思政课+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起“思政课+师友导师+日常思政”的协同育人队伍。

近年来,天津大学因实施新工科建设成为全国高校中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领头雁。天大的新工科建设在设计伊始就格外强调“以立德树人统领培养全过程”,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工程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看来,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天大校歌中“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激励着一代代天大人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我们要为国家培养的卓越工程师,首先就是应该有家国情怀,我们的工科课堂也必须要不断地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价值塑造, 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情怀,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培养学生勇担责任、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让青年学生成长为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的卓越工程师。

自2022年开始在全校实施的 “师友计划”为协同育人大团队再注入了一支生力军。迄今为止,天津大学已累计选聘1585名专业教师担任2022级和2023级本科生师友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等形成育人合力。作为兼职辅导员队伍,师友导师定期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科研、专业认知、学业帮扶、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育人功能,亦师亦友,与其他育人力量共同为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23年,天津大学总结五年建设经验申报的“新时代思政课‘三个贯通’协同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讲到学生心里

近年来,“80后”思政课教师程斯宇讲授的“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刷爆网络,成为广大青年学子竞相追捧的网红党史课,而这门课是天津大学用制度和情怀打造思政金课的折射。

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倾力打造“人人门门堂堂”思政金课,并初步形成思政课“一课一品”格局,这是五年来天津大学倾力提升思政课水平的生动实践。

“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趣有料”是孙兰英教授心中一堂好的思政课该有的样子。在她看来,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思政课发展建设,总书记谈到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戴上VR眼镜,去虚拟仿真实验室身临其境般重走长征路、参加开国大典;假期中和同学去参加一次乡村振兴的青春实践;课余时间,来到老师组织的读书会,阅读经典著作……这是即将毕业的马院首届本科毕业生乔亚达的大学时光。“系统的学习,提升了我的思维能力,也让我更加关注现实问题。老师们不同的学术背景带给我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式,为我种下一颗种子,我也希望有一天能‘长’出自己。”

打造思政金课,五年来天津大学先后出台《天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方案》《天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计划》《天津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彩一课”建设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实施计划》《关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磨课活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制度上为思政金课建设保驾护航。

现在,天津大学已经拥有了线上、线下、实践、虚仿等四种类型共计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包括:建成“感悟和把握《共产党宣言》的真理力量虚拟仿真实验”(首批虚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基础”(首批线下)、“兴学之路——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实践”(首批社会实践)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批线下);获批全国高校思政课孙兰英名师工作室,国家级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全国共5家),全国普通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全国首批15家)。

讲好思政课,课堂是主渠道。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天津大学从2017年起,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队伍和专业学院资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基础,开展了“授课小组制”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既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又让各种思政工作环节和各类专业课程起到相应思政功能的有效模式,让各个思政环节同向同行,形成“三全育人”的协同效应。

学好思政课,还要知行合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造行走的课堂,天津大学每年都有4000多名本科生投身到热火朝天的社会实践中,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红色场馆,用“行走”的课堂里打开了解社会的窗口,将自身的成长融入家国发展的洪流。与此同时,在全校举办思政辩论赛,建设理论宣讲团,推进“青马工程”校院班三级体系……“行走”的课堂没有围墙。“兴学之路——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实践”金课负责人、马院教师吴兆彤说,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实践大课堂让思政课从抽象变得具体实在、生动鲜活。

让思政课效果更好,需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24年开春,南开区教师发展中心就组织南开区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首届新教师高研班学员及校本研修管理干部来到天津大学,在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进行参观学访,深化对思政课教学的理解与创新。像这样,请进来、送出去的思政交流活动如今已成为常态。2019年以来,天津大学已与耀华中学、天津中学、津衡中学、海教园南开学校、天大附小、平山道小学等全市12区的50余所中小学“结对”共建,一起开展集体备课、师资培训、思政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还分别与南开区教育局、红桥区教育局、和平区教育局签署共建协议,获批了“天津市区校思政课协同培训与研修基地(南开区教育局-天津大学)”。

“在天大的学习锻炼,让我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在政治上也更加清醒。” 如今在纪检系统工作的硕士毕业生杨益帆回想起求学时光说,参加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宣讲社团,到南湖和梁家河社会实践,让他成为一名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党史宣讲团的经历,让我对党的政策更加了解,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发展。” 党史宣讲团成员、材料学院学生杨凤桐大一就加入了宣讲团,仅2023年就在校内外开展宣讲30余次。“我们会和思政课老师一起备课,小组内自学,再去学生中或者社区宣讲。”杨凤桐说,他也会将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素材加入宣讲内容,这让他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理解更加生动鲜活。2024年即将毕业的他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扎根基层发光发热。

在天津大学,像杨益帆、杨凤桐一样毕业后选择到国家重点行业与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超过60%,涌现出一批投身国防军工领域、奔赴西部等基层单位的优秀毕业生。

在杨贤金看来,这些都是把思政课真正讲到了青年学生心里,“水到渠成”的事。

(编辑 刘晓艳 王淑敏)